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曾經寫過一個帝國,建造了一幅地圖,精確到與領土本身的大小完全相同。未來的世代看到這幅龐大的地圖,當然認為它毫無用處。 通過創造一個完美的表現,他們實際上什麼也沒創造。 你可以把這看作是對強迫精確的玩笑。還有一個更微妙的線索是,完美的忠實會使人癱瘓,但良好的抽象讓你能夠採取行動。林納斯·李(@thesephist)用這個故事來框架我們使用的工具應該如何與我們相遇。 有些工具應該融入結果中——當你遲到時的GPS導航,或者更好的是,Waymo——因為到達是目標(工具性)。 其他工具應該揭示世界——像一張實體地圖或一件樂器——因為與複雜性搏鬥是工作(參與)。 任何設計師的權衡是理解用戶的需求和目標,並為他們提供結果(工具性工具)或在複雜性中提供主動權(參與工具)。偉大的工具在這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與博爾赫斯的地圖截然不同,後者字面上就是領土。 林納斯在@DialecticPod上與我一起探討這一框架,談論在Thrive建立內部工具的過程,以及討論LLMs如何讓我們創造新的思考和理解方式。 以下是鏈接。
Jackson Dahl
Jackson Dahl8月4日 21:49
我和 Linus (@thesephist) 討論了技術和軟體如何可能啟用「超代理的工具」,放大我們的人性,而不是削弱我們。 Linus Lee 的使命是利用軟體幫助我們成為更清晰的思考者和更具創造力的夢想家。 今天,他正在構建和探索 AI 如何使 @ThriveCapital 的團隊受益。多年來,他建立了超過 100 個個人項目,同時在 Notion、Betaworks 和 Replit 擔任不同角色進行研究和開發。 重點: - 界面如何能更像逐步導航或地圖,權衡目的和手段 - 為什麼優秀的工具既抽象又引入複雜性 - 為什麼在紙上進行長除法可能會指引我們新的思考工具 - 為什麼 LLM 沒有「真正的普遍性」,即使我們說服自己相反 - 當我們說人們「聰明」、「有裂痕」或「尖銳」時,我們所指的潛在空間的映射 - 將工程思維帶入系統、產品和團隊的樣子 - 為 Thrive 團隊構建一套「鋼鐵人套裝」 - 夢想、美和驚奇作為我們技術探索的引擎 在以下所有平台上可用,包括文字稿。
所有連結與逐字稿: Spotify: Apple: YouTube:
圖片來源:
以及 Linus 在這個工具性與參與性框架上的看法:
哎呀,忘了包括這些!
11.3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