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股這樣一個基本面主導的市場裡何時才是大頂?我們經常會看到如圖1中的觀點“已經是人聲鼎沸了,頂部形成的邏輯” 咋一看非常有道理,實則很有誤導性。這裡忽略基本面主導的市場和情緒資金面主導的市場兩者的差異性: 1、在一個基本面主導的市場,大頂只會在兩種情況下出現:1)作為市場主線的產業敘事崩盤破掉,2000年以來前者出現過一次就是大家經常提的00年科網股泡沫的大崩盤,很多人也拿現在跟當時相提並論,但是忽略了今天的大科技公司基本面是何等的堅實,每季度大幾百億上千億美金的營收,幾百億美金的利潤,滾動市盈率都趕不上估值水平, 2)宏觀出現了巨大的危機,如18年10-12月的中美貿易戰和上一次加息週期尾聲; 20年3月疫情全球蔓延的黑天鵝帶來的超級大恐慌; 22年通脹爆表帶來近四十年最快加息節奏; 以及今年2-4月,川普發動的全球貿易大戰到來的衝擊。 從個人寫推特以來,大級別推演過兩次: 22年1月 25年1月底 從00年以來美股的幾次大級別的調整,一次是基本面破裂導致,其餘五次都是宏觀危機帶來的衝擊導致。所以如果沒有看到宏觀的大危機,或者產業基本面出現大問題,那麼你難言大頂。 2、在一個基本面主導的市場要緊盯產業進展和業績增下,而不是其他。去年這裡 從交易的角度,可以看技術分析看資金進出;但如果是投資的角度,週期放長一點在美股就要去看基本面。這一次財報季前,看到不少人說大科技動能消退了漲不動了,單看技術面和k線確實如此,但是忽略了基本面起到了絕對的主導作用,財報出來業績超預期向上的動能又回來了。 隨便舉幾個例子: 1)英偉達開發者大會老黃預期未來五個季度能有5000億美金的營收,市場被震驚了 2)谷歌從上半年AI受損股一躍成為AI受益股, 3)今年最沉默科技巨頭亞馬遜則交出了近幾個季度最好的財報 之前有聊到過,財報季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市場確定之前的走勢是漲多了還是沒漲夠。明顯這次市場認知到沒漲夠。至少從這些大科來看,市場給他們的估值都沒有超過增速水平,其實相當合理, 3、那何時我們說會美股出現中級別以上的調整? 如前面聊到今年二十五年來六次大級別的調整,一次是股價遠超基本面,其餘五次都是宏觀的大衝擊。未來依然如此,未來美股出現大級別的調整應該是在兩種情況下出現: 1)產業基本面出了問題,業績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預期。如果某次財報,半數大科技公司財報不及市場的預期,那麼就意味著業績的基本面已經撐不起市場太過超前的預期了。很有可能就會帶動一波調整 2)宏觀上的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