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AI产品黄叔
两家大厂AI产品顾问 AI编程蓝皮书
从谷歌“异类”到NotebookLM之母:一个非典型创始人的反叛之路
在谷歌,她曾靠模仿同事说话、滥用“orthogonal (正交)”(一种精英黑话)这种词汇来掩饰自己的格格不入。她没有大学文凭,觉得自己像个溜进宴会的骗子,随时会被发现并被赶出去。
几年后,她成了谷歌最酷AI产品Notebook LM的缔造者,改变了外界对这家巨头产品创新能力的看法。
然后,她潇洒地放弃了这一切,只因丈夫在凌晨四点她崩溃大哭时,抓着她的肩膀说了一句:
“听着,你不是1000万美元的女孩,你甚至不是1亿美元的女孩。你是一个价值10亿美元想法的女孩。”
她叫Raza Martin,这是她的故事。
“我感觉自己是混进来的”
Raza加入谷歌时,内心充满了不安。
她没有大学学位。这在一个人均名校、智商爆表的精英环境中,像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疤。
“我感觉自己是混进来的,”她回忆道,“我见到的人都是那么聪明、有创造力、成就斐然。而我,不知怎的,也和他们为伍了。”
为了不被“识破”,她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标准的谷歌人”。
她开始模仿别人说话的方式和腔调,把那些时髦的商业术语挂在嘴边。
“我用了无数次‘orthogonal’(正交),”她笑着说,“还有‘not trivial’(非凡的)、‘nonzero’(非零的)……我有一整套词汇表,觉得必须说这些词,必须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写文档,才能融入他们,才能不被发现真实的我。”
这种伪装让她感到疲惫。她意识到,自己并没有来到这里成为别人的复制品。
转折点发生在支付部门。她突然有了一个顿悟:“我真的只想做我自己。”
这是一次个性的“解绑”。她决定停止扮演,用最真实、最直接,甚至有些“粗鲁”的方式工作。
她开始在会议上直言不讳:“哇,这真是个愚蠢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会想出这个?这太糟糕了,就好像我们根本没考虑过用户一样。”
在谷歌这种极其讲究礼貌、每个人都聪明且互相尊重的“和平”环境里,这种话无疑是“异端”。同事们会被吓到:“天啊,她怎么能这么说?”
但Raza发现,这种“坦率”反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我意识到,我可以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做事,那就是直截了当地说出我的想法。”
这种方式让她在推动“从0到1”的新项目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她不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写冗长的文档、社交、说服别人。一个直接的问题,一次坦诚的辩论,就能更快地让事情走向正轨。
她证明了,在一个推崇共识和流程的庞大体系里,一个“异类”的价值,恰恰在于她的“不合群”。
“我的工作就是保护这个团队”
当谷歌内部开始组建专门研究AI的Labs实验室时,Raza敏锐地抓住了机会。
那是2022年,ChatGPT尚未问世,AI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遥远而模糊的词汇。但Raza在看了内部演示后,认定这就是未来。她几乎是“强迫”她的前老板Josh Woodward(现Gemini负责人)雇佣了她,成为Labs的第一位产品经理。
在那里,她孕育了后来广受好评的Notebook LM。
这个产品的想法在当时看来有些“奇怪”:做一个能让你上传私人文档,并与之对话的AI。
在所有人都冲向通用聊天机器人的赛道时,Raza的团队选择了这条更窄、更个人化的路。这个选择源于她自己的痛点——为了弥补没有学位的遗憾,她一边在谷歌工作,一边回去读大学。
“这些大语言模型最擅长的就是处理文字,”她说,“而教科书、幻灯片、课堂笔记里有大量的文字。我真正想要的,就是创造一个能装下所有这些东西的容器,然后和它对话。”
这个项目在最初的2.5年里,一直处于黑暗中。技术不成熟,产品体验脆弱,很难说服别人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向。
当ChatGPT发布后,谷歌内部陷入了一种狂热和混乱。每个人都想做点什么,都想“赢”。政治斗争、资源抢夺、方向摇摆……Raza的小团队就像汪洋中的一叶扁舟。
“我的整个想法就是,我需要隔离这个核心团队,让他们保持专注,”Raza说,“我坚信,如果你做一件事足够久,有趣的事情就会发生。我的工作就是保护这个团队,然后继续前进。”
这种保护,让她和她的团队能够在一个相对纯粹的环境里,默默地打磨产品。随着模型能力、上下文窗口的提升,Notebook LM的体验越来越好。
当它最终以“Audio Overviews”功能引爆舆论时,外界惊呼:“哇,谷歌回来了!他们也能做出很酷的新东西!”
Raza和她的团队,用2.5年的坚持,帮助谷歌在一个关键时刻,扭转了“产品创新乏力”的负面叙事。
“你是一个价值10亿美元想法的女孩”
在Notebook LM大获成功,Raza的事业达到顶峰时,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包括她老板,都觉得“她可能病了”的决定——辞职。
“他(老板)说,‘你也许只是需要一个假期’,”Raza回忆,“但我告诉他,‘不,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我正把我辛苦争取来的一切抛在身后,因为我看到了外面有别的可能性。我的头脑从未如此清晰。’”
但清晰不代表不恐惧。
Raza来自一个移民家庭,并不富裕。谷歌的工作给了她前所未有的稳定和收入。放弃这一切,去追逐一个不确定的创业梦,这个决定沉重得让她在夜里崩溃。
一个凌晨4点,她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嚎啕大哭。
她的丈夫被惊醒,以为她出了什么事。
“我太激动了,”她哭着说,“我意识到我的梦想是创办一家公司,而且我从未像现在这样觉得时机正好。但同时,我也从未感觉自己如此贫穷。”
就在这时,她的丈夫,一个平时非常内向、私密的人,给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Pep Talk”。
他看着她的眼睛,严肃地问:“你认为你值多少钱?你的想法值多少钱?”
“我不知道……”
“是1000万美元吗?”
“我不知道……”
“是1亿美元吗?”
“你到底在问我什么?”Raza还在抽泣。
他抓住她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听着,你不是一个1000万美元的女孩。你甚至不是一个1亿美元的女孩。你是一个价值10亿美元想法的女孩。去吧,去做你想做的事,我支持你。”
这番话像一道光,瞬间击穿了Raza所有的恐惧和犹豫。
“我当时想,天啊,我一直这样看待自己,而和我生活在一起的这个人,却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看待我。”
第二天,她递交了辞呈。
Raza后来创办了Hux,一个旨在将你的个人信息(邮件、日历、新闻)转化为定制化音频流的应用。
在融资时,她没有准备任何PPT。
当有媒体向她索要融资时使用的deck(商业计划书)时,她不得不回复:“没有deck。”
“我可以像别人那样做,但我也可以用我想做的方式来做,”她说,“我只想走进投资人的办公室,告诉他们:‘看,这就是我。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能很酷。但真正酷的是,是我和我的团队,我们有能力创造出有趣的东西。’”
“你可以赌这个想法,也可以赌我们这群人。你选哪一个?”
R. Martin的故事,最终回到了那个核心:
“Look, you know, especially if you're coming out of a large company or you're working like a role, the idea that you have is going to change. And I think the thing you have to have faith in is that you are going to be able to navigate it. Like, don't bet on your idea, but bet on yourself, right? Bet on your ability to navigate whatever the thing is that you're doing and that has proven true for us.”
“听着,尤其是当你从一家大公司或某个固定角色中走出来时,你最初的想法是会变的。你必须相信的是,你有能力驾驭这一切。不要赌你的想法,要赌你自己,赌你有能力驾驭你正在做的任何事情。这对我们来说,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
Source:Access podcast
Building the Star Trek computer with Huxe CEO Raiza Martin

4.67K
做数码评测的媒体,能“站着把钱挣了吗”?
在和罗永浩的对谈中,影视飓风的创始人Tim问出了这个行业的终极难题。这个问题困扰着几乎所有内容创作者(包括黄叔):拿厂商的钱,说话就没了底气;不拿厂商的钱,公司就活不下去。
Tim的答案是:可以,但要换个玩法。他用4年时间,把影视飓风从一个顶流内容频道,变成了一个年销百万件T恤的自有品牌。而这套玩法的“教科书”,正是那个在国外送钱、送楼、送飞机的YouTube第一网红——野兽先生(Mr.Beast)。
1. 核心困境:内容行业的“原罪”
Tim的烦恼,是所有内容创作者的缩影。
在访谈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行业无法回避的两个“原罪”:
第一,商业模式的天然矛盾。
“观众来看是看你评测或者来讲这个东西好和不好的。但其实厂商只想你讲好的。”Tim说,“直到有一天厂商拿一笔大的预算,他说我给你一千万,你接不接?”
这就是评测媒体的宿命:你的衣食父母(厂商),恰恰是你观众的“对立面”。一旦你开始依赖厂商的广告费,你的中立性就会被不断侵蚀,最终变成厂商的“传声筒”。(想想王自如的Zealer)
第二,无法规模化的增长瓶颈。
“内容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规模效应。”Tim坦言,“我做一期是一期,每次都要给小厂商想个新的创意,是个巨累的无比的事情。”
这意味着,你的收入和你的精力、时间、创意是线性相关的。你不可能通过“多招人”来让收入翻10倍,因为核心创意永远依赖于少数几个人。天花板极低,且极其不稳定。
这两个问题,就像两座大山,压得无数创作者喘不过气。
2. 转折点:来自“野兽先生”的启示
出路在哪里?Tim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一次和野兽先生的线下交流,让他受到了巨大启发。野兽先生,一个靠“撒钱”和各种极限挑战火遍全球的博主,但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却不是广告,而是他的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和汉堡品牌MrBeast Burger。
“我去了他那边看了以后,意识到真的可以奏效。”Tim说。
他看懂了野兽先生模式的精髓:把内容当成广告,而不是产品。
传统媒体的模式是“内容=产品”,通过卖内容(广告位)来赚钱。而野兽先生的模式是“内容=营销渠道”,通过内容建立起庞大的粉丝信任和覆盖度,然后卖自己的实体产品。
这个模式彻底解决了前述的两个“原罪”:
公信力问题:因为我的主要收入不依赖于厂商,所以我可以更自由、更客观地做内容,从而赢得更多用户信任。
规模化问题:实体产品(如巧克力、T恤)是具备规模效应的。我生产100万件T恤的边际成本,远低于制作100个高质量视频。
想通了这一点后,Tim决心将这套模式在中国本土化。
3. 方法论拆解:“站着挣钱”的四步法
影视飓风的商业化路径,可以拆解为清晰的四步:
第一步:建立信任壁垒(内容做盾)
“我们评测本身确实不收钱。”Tim在访谈中明确表示。
这并非完全不接商业合作,而是一种策略性取舍。在最核心、最能体现公信力的“评测”类内容上,他们保持了极大的克制。目的只有一个:积累用户信任。
这种信任,是后续所有商业化的基石。当用户相信你的推荐不是因为“恰饭”,而是真的源于专业判断时,一个强大的品牌IP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第二步:寻找规模化赛道(电商做矛)
有了信任,如何变现?Tim没有选择知识付费或课程,而是选择了服装。
“我们最终的答案是衣服。”他说,“如果说我说我们今年能卖到几十到上百万件的T恤。”
为什么是服装?
受众广:T恤、冲锋衣是刚需,不受粉丝圈层限制。
可规模化:服装行业有成熟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销售。
与IP契合:影视飓风的粉丝多为热爱科技、有一定审美追求的年轻人,与潮流服装的受众高度重合。
第三步:内容优势降维打击(流量破局)
做电商最烧钱的是什么?是获客。而这恰恰是内容创作者最大的优势。
“电商时代最重要的是获客。我可以说我们的获客能力是别的电商的15倍。”Tim自信地说。
每一个看过影视飓-风视频的观众,都是他们的潜在客户。他们不需要像传统电商品牌一样,在抖音、小红书上花费巨额的广告费去买流量。他们的每一个视频,本身就是最好的“效果广告”。
这种“降维打击”,让他们的电商业务从一开始就拥有了极强的成本优势。
第四步:利润反哺内容(生态闭环)
电商业务产生的利润,又被重新投入到内容创作中。
“因为我们钱不从他那来,那我为什么要照顾着你?”Tim这句话的底气,就来自于健康的电商现金流。
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电商利润 → 支撑团队购买更昂贵的设备,做更大胆的选题。
更高质量的内容 → 吸引更多粉丝,建立更深的信任。
更强的品牌IP和流量 → 进一步带动电商销量。
在这个闭环里,内容和商业不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赋能的共生体。影视飓风也因此摆脱了对单一广告收入的依赖,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
4.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
这个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转移”的商业打法。
传统媒体是在“羊”(观众)身上薅羊毛,卖给“狼”(厂商)。而Tim的模式,是用高质量内容把“羊”吸引过来,养得肥肥胖胖,然后转身去“猪”(电商市场)身上赚钱,让信任他们的“狗”(粉丝)来买单。
这个过程中,“羊”获得了免费的优质内容,“狗”买到了符合自己身份认同的品牌产品,而影视飓风自己,则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可规模化的商业帝国。
罗永浩在对谈中感叹:“你可以不喜欢短剧,但你不可能不喜欢钱。”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内容行业:你可以不喜欢商业,但你必须找到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
5. 局限性提醒
当然,这个模式并非没有门槛。
首先,它对个人IP的强度要求极高。没有足够大的粉丝基础和信任度,电商业务就是无源之水。
其次,跨界做实体产品,意味着要深入供应链这个“又重又累”的领域,这对习惯了轻资产运作的内容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6. 影视飓风的成功,为所有内容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
不要只盯着“广告”这一亩三分地。你的内容,是你最强大的营销武器;你的粉丝,是你最宝贵的品牌资产。
当你不再把内容当成产品,而是当成连接器时,一片更广阔的商业蓝海,才会真正向你敞开。

13.19K
热门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