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至主要內容
行情
掃鏈
追蹤
信號
牛人榜
兌換
資產
邀請計劃
更多
產品
DeFi
市場
洞察中心
Eco Hub
安全中心
開發者中心
Wallet API
探索 Wallet API
API 文檔
API Key 管理
區塊鏈瀏覽器
X Layer
探索 X Layer
X Layer 瀏覽器
跨鏈橋
開發者文檔
測試網水龍頭
GitHub
DApp 連接錢包
Boost
X Launch
參與 X Launch,搶先賺新幣
Giveaway
完成指定任務,領取空投好禮
交易賽
交易熱門代幣,衝榜贏大獎
獎勵中心
領取獎勵和空投
預警
語言
貨幣
下載 OKX Wallet
Web3 指南
公告
返回
繁體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Latinoamérica)
Bahasa Indonesia
Français
Deutsch
Italiano
Polski
Čeština
Română
Português (Portugal)
Português (Brasil)
Українська
Español (España)
Nederlands
العربية
日本語
Norsk (bokmål)
Suomi
Svenska
返回
返回
使用教程
學院
幫助中心
發現功能使用指南
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Hosico
+4.64%
USELESS
-6.96%
IKUN
-7.5%
gib
+4.42%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Bonk
+5.21%
ALON
+21.54%
LAUNCHCOIN
-39.74%
GOONC
+3.2%
KLED
+4.64%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BOOP
-0.94%
Boopa
+9.69%
PORK
+1.75%
主頁
Dovey "Rug The CNY" Wan🪐
Cooking @primitivecrypto 大號@doveywan 硬核養生 @doveyagex ENFJ brain dump; 立志成為全世界吃拉腸最多的人 🙋 謝謝聽我叨叨的你們。 祝大家在這個世界玩的開心 😃
查看原文
Dovey "Rug The CNY" Wan🪐
2025年10月25日
《中美小孩觀察錄》「給個交代」 “……但你得給個交代。” “你千萬別和我爸媽說。” “你想想你爸媽要怎麼說你。” 有次和 date 吐槽 mansplaining(指男性對女性在不分場合自以為是地解釋一切,中文裡可能近似“爹味”)的時候,我試著向他解釋“給個交代”這個概念,才意識到這句話在中文語境下無所不在,卻在英文世界中找不到比較好的翻譯 “You owe me an explanation” “Can you justify ...(what you have done)” 在英語中是極強的情緒指控,代表你越界、犯錯,需要為此負責。而在中文語境下“給個交代”卻往往是日常而理所當然的存在, 它不是因為你做錯了,而是你做任何事,都要給別人一個說法。它不是為了理解你,而是為了確認你是否“在控制之內”。哪怕你只是想轉專業、搬到另外的城市、或者晚點結婚。聽起來像是一種責任感,其實是東亞式集體權威主義中,對個體自由的異化規訓. 「給個交代」這個隱性社會KPI, 從到三姑六婆遠房親戚, 到HRBP同事前女友, 在各種關係中無孔不入 正如孩子沒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並非每個父母都適合成為父母。但父母這一社會角色,卻天然地被賦予了幾乎不受制約的絕對權力, 尤其在東亞社會. 當我們習慣了每一步都要“交代”,我們也就逐漸失去了“無須解釋”的權利. 而每一個失去“無須解釋的時刻”,其實都在削弱我們對世界的主動感和自身的主體性 長大後缺乏主體性的人大致有兩種形態: 一種人永遠在對內自我敘述,“我這樣是因為我(爸媽/老婆/老闆/公司)…”、“我沒得選…” 底層邏輯是用“我被…”的角度來逃避真正的選擇 另一種是對外無差異要求解釋,動輒質問他人“你怎麼不給個交代” “你不說是什麼意思” 這類人的底層構建裡沒有邊界感來自於長大的過程中自我的邊界感從來沒有被尊重. 這兩種不同形態的人格表達,其實都源自類似的過去:他們未被允許只為自己而活。真正的自由,不是你可以做什麼,而是你可以不解釋為什麼做。長大的過程,也許就是從“不斷給別人交代”,轉向“開始給自己交代”的過程。 英文裡有一個詞我超愛, 叫做 “Unfuckablewith” 它不是說你要不diao任何人,而是你終於可以在內心平靜地說: “我做這件事不需要理解,也不欠任何人解釋。” 翻成中文大概是 “關你屁事?” “關我屁事?” 🤣 祝大家週末愉快. 爭取《觀察錄》周更
20.85K
62
Dovey "Rug The CNY" Wan🪐
2025年10月24日
昨晚看了這個賽季開賽以來最好看的一場球Warriors vs Nuggets, 一直咬了三個quarter然後打到加時. Podz小哥哥的前途無量. AG真的太猛了.. 一場拿下50分
4.99K
18
Dovey "Rug The CNY" Wan🪐
2025年10月20日
《中美小孩觀察錄》「鬆弛感」 「鬆弛感」這個頗有氛圍的形容可能是大腦DMN區域從小沒有被抑制的一個長大的後的體現. (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是大腦裡一片在“發呆、走神、做白日夢、自由聯想”時最活躍的區域。DMN幫助我們把記憶碎片,編織進一條更長的個人敘事:我是誰, 我要去哪裡, 我為什麼要去那裡 童年的環境,往往早已在潛意識層面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擁有“鬆弛感” 兩條關鍵的反饋路徑尤其重要 - 1. 對“犯錯”的容忍度: 若外界的反饋讓孩子把錯誤視為威脅和危險信號, 長期處在威脅檢測的自證循環中,DMN被壓抑,想象力匱乏的同時大腦永遠處在錯誤修正的無線循環裡, 一生都在“防禦性優化”中生存 2. 對“無用時間”的允許: 不允許時間毫無意義地流逝( 但是“有意義”的定義永遠是大人的定義... )DMN也會被抑制 於是你學會了過度警覺/快速執行/永遠在證明自己“沒有浪費時間” 長大後,這種人對所有外部的信號輸入信號非常警覺, 往往成為了高效能、無趣的“任務機器”, 指哪打哪, 侷限在對非常有限的各種人事物的解構中和無限的外部信號處理中. 但很難構建出比自己更大的東西 鬆弛感可能本質上是一種神經系統層面的安全感. 它讓我們敢於“浪費”時間,也敢於犯錯. 正如confidence coming from being comfortable. 是因為我們知道, 真正的成長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無用”的時刻裡, 真正的精進來自於無數次被人群嘲的試錯.
Dovey "Rug the fiat" Wan (hiring)
2025年9月30日
如果我能有一個迷你 MIR 隨身掃描我周圍的腦袋,那些每天無目的地磨損,超高功能但低抱負的人,可能擁有高度抑制的 DMN(默認模式網絡)。生活就像一台執行機器,活得像一台機器。
49.38K
196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