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上了類似feed流(暫時)的功能叫Pulse,現在是每晚基於你的聊天與記憶做一次異步檢索與整理,第二天早上用可掃讀的卡片給你一份個性化更新。 原來比如公眾號推送,要等消息從源頭出來,然後有人去總結並post出來,在公眾號被算法推薦,最後才到你這裡。現在是事實被AI抓取,並由AI的算法推薦。 不同在兩處:curation這一步的人變了,是GPT在curate;算法也不一樣,AI接入了更多維度的數據,包括你的交互信息和歷史交互數據,而不只是頁面停留和點擊。 然後今天給我推的主要有兩類內容:一類是研究型文章,自己選議題自己生成研究,這個我暫時不太願意看,因為沒有按照我喜歡的框架和我關心的議題去做; 另一類是新聞推送,今天推的幾個裡有兩條是我肯定需要關注但今天沒看到的,這個很有用,我其實已經在期待它明天會推什麼。 未來或許有更多的展現形式,用bullet point的形式給摘要,用卡片給要點,甚至能不能給我來個數據看板當日報來做呢?在我自定的議題與框架下做研究,可訓練偏好、解釋推薦,其實不是就是一個千人千面的morning brew麼。 因為我基本上是用研究的,但是對日常需求的用戶呢,也可以做情感對話與身體健康分析等等功能。所以假設你接了日曆、行程等,慢慢就可以根據你的需求,一些可以執行的場景上就給你agent,類似今天看什麼以及你要做什麼。 再有就是我總感覺國外媒體特別喜歡強調防沉迷啥的,比如說它:體驗是“有限流”而非沉迷式信息流,卡片當天有效,避免無盡下滑。 我就想要沉迷的,像馬斯克說的那種沉迷X但是感覺收穫是最多的那種。 怎麼就不能讓我沉迷在知識的海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