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態 = 身份。取得好成績。進入頂尖學校。獲得頂尖的銀行/諮詢工作。也許再讀MBA。轉向企業/對沖基金/私募股權等的「下一步」。早午餐、雞尾酒派對上都是在分享工作上的事情。在紐約/舊金山,第一個問題是「你做什麼工作?」這是我職業生涯前二十年的路徑。 我為我的心理健康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同時離開金融和紐約的魚缸。在工廠工作,並在新澤西過著不那麼忙碌的生活,顯著減少了我的日常壓力,但我基本上必須接受「殺死」我之前的身份,才能做出這個轉變。這就是為什麼我可能在40歲而不是30歲才這樣做。在30歲時,我的自尊心更大,競爭心更強。現在我只想在晚餐時回家,而不是在週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