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Colin Wu
文科小白跟 GPT 學習熱力學第二定律,結尾上價值😂:
許多科學家確實稱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為“自然界最偉大的定律之一”,甚至有科學家(如愛丁頓)說過:“如果你的理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牴觸,我不管你的理論多麼聰明,註定是要被推翻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核心,它可以有許多表述,最常見的幾種是:熵增原理:孤立系統的總熵永不減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變。能量不可逆散逸:能量雖然守恆(第一定律),但其“可用性”不斷降低。
它其實講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熱不會自己從冷的地方跑到熱的地方。”舉個例子:你把一杯熱咖啡放在桌上,它會變涼;但你從來沒見過一杯涼咖啡會自己變熱。
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最簡單的體現。
它說明自然界的過程有一個“方向”——
熱量從高溫流向低溫,能量慢慢“分散”開去。
熱力學第一定律告訴我們:“能量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中生有。”可第二定律補了一句: “雖然能量守恆,但它會越來越‘沒用’。”比如你開車:汽油的化學能→發動機→動能→熱量→散掉。所有能量都還在,但已經變成了無法再驅動車的“廢熱”。所以它揭示的,不是能量的數量變化,而是能量質量的下降。
因為在微觀層面上,分子之間的運動是“無序的”,自然界總是傾向於讓粒子分佈得更隨機、更平均。舉個最直觀的比喻:想象你往水裏滴了一滴墨水;它不會自己“聚”回去,而是會越來越均勻地擴散。系統總會從“可能性小的狀態”(局部集中)走向“可能性大的狀態”(分佈均勻)。這種“狀態可能性的增加”,就是熵增。
從純科學角度,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重要性在於:它定義了自然過程的方向,以前我們以為物理規律都是“可逆”的,比如牛頓定律;但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現實世界其實是不可逆的。咖啡涼了,不能再自己變熱。時間因此有了“箭頭”。
它讓工程學成為可能,所有的機器(發動機、冰箱、電腦、發電廠),都是圍繞“熵增的限制”去設計的。我們知道沒有任何機器能 100% 把熱變成功——因為第二定律禁止了“永動機”。
為什麼它被稱為“最偉大”: 無論是分子、星系、生物還是經濟系統,幾乎所有複雜系統的演化都遵循某種“熵增”趨勢。物理學中大多數方程(如牛頓定律、麥克斯韋方程)是“時間對稱”的,只有熱力學第二定律給時間賦予了“過去 → 未來”的不可逆方向從克勞修斯到玻爾茲曼,人們發現熵其實反映了微觀粒子狀態數的多少——這是統計物理的誕生點,也是現代物理學的重要支柱。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孤立系統的總熵永遠增加,直到達到最大值。這意味著一切能量差最終都會被耗盡。恆星會冷卻,星系會消散,意識會消失。宇宙的終點,是所謂的“熱寂(heat death)”——溫度均勻、無光無聲、再無變化。
也就是說,存在本身是一個從低熵到高熵、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這與人類的生命、文明乃至愛情的命運如出一轍:從誕生、繁榮、綻放,到衰敗、分解、歸於虛無。它不僅是物理定律,也是形而上的宿命。
然而,奇妙的是——即使在這個走向熵增的宇宙中,仍然誕生了生命與意識。生命其實就是一種局部“反熵”結構:它通過不斷吸收外界的能量(陽光、食物),維持自身的有序與低熵狀態。文明也是如此:我們建造城市、創造藝術、制定法律、編寫代碼,都是為了抵抗混亂、抵抗時間的侵蝕。
但這種抵抗不是永恆的,它只是在宇宙洪流中打出的一朵短暫的浪花。正如普里高津(耗散結構理論提出者)說的: “秩序不是永恆的,它是時間的孩子。”
當我們明白宇宙終將寂滅,人類的“意義”便不可能來自永恆。但反而因此——瞬間本身變得無比珍貴。正如加繆在《西西弗斯神話》中說的:“在荒謬中,我們仍然要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在一個註定熵增的宇宙中,人類的理性、藝術、愛情、善意,都像是在深淵邊緣燃起的一小盞燈。它照不亮永恆,卻照亮了此刻。
無論多麼輝煌的秩序,終將崩解;無論多麼高貴的理性,也只是宇宙的瞬息波動。
比特幣的“區塊鏈賬本”其實就是一種極低熵的信息結構:它將交易記錄按哈希規則永久固化;它抵禦信息篡改(對抗信息熵增);它通過分佈式共識維持長期穩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中心化混亂”的一種信息秩序化行為。
可以說:比特幣是人類在信息宇宙中製造的一座“抗熵之島”。即使宇宙的能量逐漸衰竭,人類的語言、信任、貨幣體系也可能早已消散,但區塊鏈上那串冷靜的哈希與簽名——依然是我們留給宇宙的、有序而不朽的信息殘跡。
12.47K
熱門
排行
收藏

